
郑板桥



郑板桥(1693年—1766年),原名郑燮,字克柔,号理庵,又号板桥,人称板桥先生,江苏兴化人,祖籍苏州。清代书画家、文学家。

康熙秀才,雍正十年举人,乾隆元年(1736年)进士。官山东范县、潍县县令,政绩显著,后客居扬州,以卖画为生,为“扬州八怪”重要代表人物。
郑板桥擅画兰、竹、石、松、菊等,而画兰竹五十余年,成就最为突出。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,不泥古法, 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,所谓未画之先,不立一格,既画之后,不留一格,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。诗文真挚风趣,为人民大众所喜诵。亦能治印。其诗书画,世称“三绝”,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。
郑板桥晚年时曾在一幅《竹石图》中题诗
四十年来画竹枝
日间挥笔夜间思
冗繁削尽留清瘦
画到生时是熟时
郑板桥画了40年竹子,也悟出了一些道理,另外郑板桥的竹风韵超然,他的一生都以竹为伴,自家门前种了许多竹子,夏天,他在竹林中放一小床。躺着看书、赏竹、嗅竹。秋冬,他将竹竿截成小段,做成窗棂,再糊上白纸。风和日暖时,一片片竹影映在窗纸上,宛如一幅天然竹画。


翠竹在狂风中摇摆,竹叶略凌乱,而地面石边的兰草随风摆动,修长的叶子摇曳生姿。此图与唐寅的《风竹图》有些相像,皆绘风中翠竹,此幅图深得画竹大家郑板桥喜爱,言之无规律而规律自在其中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