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同(1018-1079)北宋诗人,画家。
擅画竹,开创“湖州竹派”。
《墨竹图》是北宋画家文同创作的一幅中国古画,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北宋 文同 《墨竹图轴》绢本水墨 131.6X105.4厘米
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《墨竹图》中倒竹的形象首次出现在绘画创作中,这种形象对后世的绘画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,元代顾安的《墨竹图》中丛竹自左至右屈曲伸展,其形态直接继承了文同《墨竹图》的造型特点,竹干盘桓的画法也取自其中。
文同(1018-1079年),字与可,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(今盐亭县永泰镇)人,号笑笑先生,人称“石室先生”、“文湖州”等。著名的诗、辞、书、画“四绝”大师。在其为官三十余年期间,廉洁奉公,勤政为民,政绩卓著,留下“清贫太守”的美誉。
文同以擅画竹著称,注重体验,主张“胸有成竹”而后动笔。其画竹叶,创浓墨为面、淡墨为背之法,学者多效之,形成墨竹一派,有”墨竹大师”之称,又称之为”湖州竹派”。”胸有成竹”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思想。
局部
此图用水墨画倒垂竹枝,竹叶。史传文氏之竹“浓墨为面,淡墨为背”,于此可见。
《墨竹图》文同代表作,绢本水墨,此画以倒竹为主体,竹子虬曲的枝干凌空倚势,树叶生意盎然。
墨竹是中国文人画的一种标本、尺度、基本功。竹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、正直的气节、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。
文同画的竹不仅仅是象征高尚情操的君子,也是自我人格的隐喻。
此图用水墨画倒垂竹枝,笔法谨严有致,又现潇洒之态。
竹干由屈而劲挺,似竹生于悬崖而挣扎向上的动态。竹枝虬曲,变化中又有弹性,气度不凡具有节奏美。画小枝行笔疾速,柔和而婉顺,枝与枝间横斜曲直顾盼有情。
此图之竹叶,更是笔笔有生意,逆顺往来,挥洒自如,或聚或散,疏密有致。
墨竹创作的传统由来已久,一直属于花鸟画,直到北宋时经过文同之手,将“君子”人格注入到墨竹的创作之中,“画”出了士大夫眼中理想的竹子,墨竹才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类,历代多有学者效之,形成墨竹一派,称之为“湖州竹派”。
(资料源于网络, 仅个人学习与交流,真伪请自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