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大寒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。这个节气往往处在三九、四九时段,是一年中的最寒冷时节,也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期。民谚云:“小寒大寒,无风自寒。”大寒,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。严寒节气,大部分花朵都已凋零,唯有梅花在雪中盛放,因此,在传统国画中,梅花往往是不畏严寒、坚韧顽强的象征。同时梅花于寒冬中傲然绽放,也意味着新的春天也即将到来,因此,梅花也有迎春之意,体现着对新年的期盼。
今日大寒,恰逢春节临近,本期《经典美术云展厅》为您奉上几幅古画中的梅花,让我们共同品味严寒中的坚韧,共迎新春的喜庆。
《梅竹图》是一幅意境幽远的佳作。寒梅数枝,横斜劲挺,绿竹穿插,偃仰扶疏,顾盼生情。笔法秀朗,造型精准,设色明丽,画面虽然简洁,但在疏密、错落、主宾等方面精心安排,恰到好处,着墨不多而生机满幅,虽求简炼而意趣自足。我国幅员辽阔,梅花的花期持续时间长,各地不同时,受气温影响大。冬天乃是寒梅怒放的季节。天气越冷,梅花越是惊艳,“不经一番寒彻骨,怎得梅花扑鼻香”。“梅兰竹菊”进而被称为“四君子”,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,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,分别代表傲、幽、坚、淡等四类品质。
北宋赵佶《梅花绣眼图》中梅枝瘦劲,枝上疏花秀蕊。一只绣眼俏立枝头,鸣叫顾盼,与清丽的梅花相映成趣。绣眼是有名的观赏鸟,眼周有白环,故而得名。画面中景物不多,却颇为动人。所绘为宫梅,剪枝修整明显,画法精细纤巧,敷色厚重,自有一种富贵气气息。
“南宋四家”之一李唐《策杖探梅图》是定居临安后所绘江南赏梅之景。笔法简练,墨色畅快,高雅幽独,逸兴孤清。但见画面中有一气定神闲的白衣人,扶杖面对两树早梅,一溪春水,一座小桥。画面左边是枯寒山石,一角茅草飞檐。一株梅枝,虬曲攲斜,散逸疏放。细看两株老梅枝,星星点点,含苞待放,春意微露。寻幽探胜向来是古人人生一大乐事。赏梅实有寻梅、邂梅和赏梅三个阶段,尤以“花开将开未开好”的寻梅最见情趣。
元代王冕梅花诗脍炙人口:“我家洗砚池头树,朵朵花开淡墨痕。不要人夸好颜色,只留清气满乾坤。”王冕素以绘画闻名天下,其实也是艺术史中“诗书画印”统一的典范。首创花乳石刻印。书法功底深厚,由此题款字迹来看,主要从欧褚出,古意苍茫,洵为高手。
与王冕同时代还有一位齐名的画梅高手陈立善。《墨梅图》作于至正辛卯(1351)年。墨梅一株,疏影横斜,主干由画幅右侧出枝,曲尽其态,采用圈瓣和倒晕之笔法。王、陈二人相较,王冕所作典雅细致,陈立善则以略脱形似的疏枝淡蕊作梅,表现写意的趣味。
唐寅的这幅《墨梅图》,纯粹以墨笔为主,以枯笔焦墨画梅花枝干,皴擦纹理,表现梅枝苍劲虬曲的姿态,以浓淡相间的水墨点画花朵,以谨细之笔画出花蕊。只见梅花风姿绰约,清丽脱俗题诗洒脱清秀,笔法刚健清逸:“黄金布地梵王家,白玉成林腊后花。对酒不妨还弄墨,一枝清影写横斜。”
陆治《雪后访梅图》主学文徴明。从整个画面来看,完全是以书法的笔法来进行绘画创作,不着一色,尽得风流,呈现出淡雅风姿,全是“吴门画派”的笔致,山水清雅,平淡悠然,由题诗可见:“一圃伯仲雪后过访,因有看梅之约,赋诗招之”,“腊尽故人过郯棹,溪深晴雪未全消。中宵乘月能忘醉,他日看梅岂待招。杖履不羁成落魄,诗篇漫兴总逍遥。年来况味知同调,并喜云林远市朝。”
朱端《寻梅图》全幅采用半边的构图型式,以占据左方画面的双松为骨干。策杖撑伞老翁和两位童子准备渡江到对岸的梅村。要知道,中国画中的人物,不管多小,始终是核心灵魂。位于双松的上方,是覆盖着白雪的群峰。全幅以双松为骨干,山石圭角峥嵘,轮廓线或山壁皆用浓重焦黑的墨线皴擦,与白雪之色形成强烈对比。不难想象,彼时湖天积雪,一老翁支伞拄杖,行于湖滨,两书童囊琴负书,随行于侧,群鸦鸣噪于枯树间,水天暮雪之景宛然,洲渚村落,萦系其间,大小远近安排得宜,可见空旷悠远之意,极见匠心。
陈淳的这幅《梅花水仙图》梅花居于画面的主要位置,枝干向四周舒展,与水仙相呼应。通过顿挫、飞白等用笔展现出梅花枝干的苍劲肆意,梅枝时断时续,实则笔断意连,韵味十足。梅花以淋漓的水墨挥洒,生动逼真。怒放的水仙花则以简笔勾勒,清丽脱俗,静谧隽永。在笔势的徐疾、线条的粗细、墨色的浓淡等方面巧妙运用,表现出错落有致的节奏感。陈的写意花鸟从元人画法中发展而来,虽学沈周、文征明,而能不囿于师法。